2024年,全球物流因红海危机而重构,俄罗斯船舶制造业不断升级,这一年海事领域事件频发。
物流
尽管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孤立政策,但俄罗斯海事发展依旧与世界潮流紧密相连。今年全球航运业最大的震动来自红海地区的紧张局势。由于也门胡塞武装在中东军事政治冲突背景下对商船发动袭击,部分航运公司被迫调整航线,导致货物运输成本上升。
由于约30%的全球集装箱运输量需通过苏伊士运河,这一局势推动了年初远洋航线的运费指数和运输时间上涨,并促使中欧铁路运输重新受到重视。此外,经由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铁路过境运输量也有所回升。
与此同时,俄罗斯企业继续开拓经由西北港口和新罗西斯克港通往亚洲的远洋航线。例如,FESCO航运集团开通了新罗西斯克、圣彼得堡与印度洋及波斯湾多港口之间的运输航线,其中包括首条直通非洲的航线(肯尼亚蒙巴萨港)。该公司还恢复了中国至新罗西斯克的直航航线。此外,时隔近20年,FESCO首次推出了不经过俄罗斯港口的海运服务,连接越南和马来西亚,标志着其航线布局的进一步多元化。
过去一年,俄罗斯面临东部铁路枢纽货运压力过大问题,限制了集装箱列车发往远东地区,导致经由远东港口的集装箱出口量锐减了近四分之一。这一现象连锁性地引发了亚洲进口货物在远东港口的大量积压。由于缺乏集装箱平车,无法及时将堆积的集装箱运往俄罗斯西部地区。尽管部分货物改用敞车运输,但并未完全解决运输车辆短缺问题。因此,客户等待时间被迫延长,运营商需要更多的集装箱和列车车厢来保障运输顺畅。
北极航运商业化持续推进。今年,新纽航运公司(NewNew Shipping Line)与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政府及俄罗斯铁路公司合作,启动“北极快线1号”项目,成功连通阿尔汉格尔斯克与中国上海和宁波港。
据预测,2024年,北方海航道货运量预计将达到3800万吨,略高于2023年的3625万吨。目前,北极地区多个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推进,总投资已超过7400亿卢布。
造船业
随着军事和商船船队更新,俄罗斯国内造船厂订单已排满数年,特别是针对北极开发所需的船舶需求尤为迫切。据估算,俄罗斯至少有70艘具有破冰等级的货运船舶的短缺。
2024年秋天,俄罗斯联合造船公司(USC)领导层向总统普京展示了远东地区新船厂建设的项目规划。该船厂将专注大型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建造。此外,今年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将远东“星火”造船厂(Zvezda)纳入USC体系。专家预计,这一资产整合将提升远东地区造船业的运作效率。
2024年,俄罗斯造船业迎来了多个里程碑时刻:
• 通用型核动力破冰船“楚科奇号”下水
• 核动力技术保障船“弗拉基米尔·沃罗比约夫号”正式开工建造
• 远东首艘延绳钓渔船“纳格特号”顺利交付客户
• 柴油电力潜艇“克朗施塔特号”正式列入海军服役
俄罗斯造船业将在国家防务订单和国际合作中持续发挥作用,同时也将持续为大陆架开发和民用船舶制造贡献力量。